2025-08-27

身份验证在线上安全中的作用


证明身份的能力是几乎所有线上安全交互的起点。无论您是在授权软件更新、登录企业门户还是保护机器对机器握手,身份验证都是决定数字信任的守门员。

在当今世界,网络攻击的自动化程度、由人工智能增强的程度以及由身份驱动的程度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因此做不好身份验证的代价与日俱增。

图片


身份验证在现代安全性中的作用日益增大

身份验证曾经是一个狭义的概念,侧重于在登录或访问期间验证用户。但如今,身份验证处于从零信任架构到安全代码签名等一切领域的核心,并支撑着用户、设备、软件和系统之间的数字信任。

这一转变反映出了简单而强大的现实情况:没有经过验证的身份,安全就不可能存在。必须一致地、准确地验证身份,并要采用能抵御拦截、冒充或操纵的方式来进行身份验证。

随着威胁变得越来越有针对性和持久性,身份验证已经成为了一种持续的过程,而不是一次性事件。


身份信号:真正的战场

身份验证依赖于来自多个层面的身份信号:

  • 用户:生物识别信息、密钥、绑定设备的凭据

  • 设备:证书、安全元素、硬件信任根根

  • 软件:已签名的代码、经过验证的来源、SBOM认证

  • API与机器:mTLS、相互身份验证、基于证书的访问

只有当这些信号由经过验证的机构发出并在其整个生命周期内得到安全管理时,它们才值得信任。这就是公钥基础设施(PKI)和现代证书自动化发挥作用的领域——不是作为可选工具,而是作为必不可少的基础设施。


为什么无密码只是起点

无密码身份验证的兴起是向前迈出的重要一步。通过消除共用密码并将其替换为密钥或基于设备的生物识别信息等加密绑定凭据,企业减少了对SMS 2FA或重复使用的密码等易受攻击系统的依赖。这显著改善了用户体验并增强了对网络钓鱼攻击的抵御能力。

但对于安全团队来说,无密码并不是终点。这只是整体工作的一部分,整体工作不仅包括用户的身份验证,还包括设备、服务和软件的身份验证。在企业环境中,身份验证必须扩展到基于浏览器的访问之外,以支持边缘设备、API端点、CI/CD工作流程和无需人工干预的自主运行系统。

IoT部署为例。现场设备必须进行安全的身份验证,即使这些设备不支持传统用户界面也必须这么做。这些设备需要嵌入式证书、基于硬件的信任根,以及在带宽或功率限制下也能发挥作用的策略实施。同样,在实施软件更新前必须验证其真实性——不是使用用户名和密码来验证,而是使用能确认代码来源和完整性的加密签名来验证。


持续的身份验证与情境感知访问

身份验证在自适应访问控制中也发挥着核心作用。登录时的一次身份验证是不够的;必须在情境中不断评估身份——将设备状况、位置、行为和风险态势纳入考虑之中。在这些领域,强有力的、持续的身份信号(如证书、已签名的令牌或生物特征验证)对实施动态策略至关重要。

为了支持所有这些情况,身份验证系统需要能深度集成和灵活扩展的平台,需要在混合环境中发挥作用,并以同样严格的方式支持人的身份和非人身份。因此,越来越多的组织选择使用基于证书的身份验证——不仅基于其能力,还基于其互操作性和自动化潜力。


身份验证是零信任的基础

在零信任模式中,没有什么是天生可信的——每个访问请求都必须经过身份验证、授权和持续评估。这只能通过一个强大、灵活的身份验证层来实现。


强大的身份验证为安全团队提供:

针对人员、设备和工作负载的高可信度身份信号

基于经过验证的身份实施细化策略的能力

一种持续评估信任状态的方法,而不仅仅是在登录时评估

然而,真正的力量来自于身份验证的自动化、可审计性和可扩展性。这就是为什么现代架构依赖于基于证书的身份验证,并与设备管理和CI/CD管道相集成。


为后量子身份验证做准备

向后量子加密(PQC)的转变是现代安全领域最重要的转变之一。随着标准的加强和政府指导的发展变化,企业需要准备好自己的身份验证系统来支持新的算法和协议,而不是从零开始开展这项工作。

加密敏捷性是关键所在。这意味着能够轮换密钥、部署混合式证书,并随着加密标准的变化调整身份验证工作流程。支持基于证书的自动化身份验证的解决方案将面临良好开端,因为其已具备大规模管理凭证生命周期的架构。

具有前瞻性的团队已经在并行环境中测试PQC算法,并基于长期的加密复原力做出采购决策。现有的身份验证系统应该为未来做好准备,而不是仅满足于解决现在的问题。


互操作性与机器可读信任

同样重要的是互操作性。身份验证不能孤立地存在于某个云提供商、某个业务部门或某个产品堆栈之中。它必须能跨身份生态系统、联合环境、供应链和多云网络运行。只有当凭据和协议是基于标准的、可移植的,并且有受信任的根所支持时,才有可能实现这一点。

随着越来越多的系统实现自主运行——无论以IoT设备、人工智能代理还是自动化CI/CD工作流程的形式——身份验证都必须支持机器可读信任。每个连接、每个代码推送、每个API调用都必须是可验证的、可审核的和可执行的,而不依赖于人工干预。

能正确做到这一点的组织不仅将拥有更强的身份验证,还将为规模扩展、自动化和长期复原力奠定基础。